于军老师和学生甄进奇在飞机上救护3名晕厥女士的事迹,经华夏家庭网报道后,很多网友为他们的正能量点赞。与此同时,也有一些 “善意”地声音,“你当时想没想过万一抢救不过来怎么办?”“人命关天,我当时只想赶快救人”于军老师中肯地回答。
2018年1月8号,于军老师和他的学生乘坐7130次航班,由哈尔滨飞往北京。因飞机遇到高空气流发生颠簸,于军老师前排52E座位、 53D和后排54eE上的三位女士,相继发生晕厥。于军老师与学生甄进奇毫不犹豫出手相救,并转危为安。
无独有偶。鲁国正卿季孙行父,史称“季文子”。此人非常谨慎,做事三思而后行,大家都佩服他。后来孔子含蓄地批评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
季文子极世故,精于算计,算来算去,总是为自己打算。岂止是他,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如果人对祸福利害计较太深,那么关键时刻也不能挺身而出。因此,孔子说:“再,斯可矣。”想得太多,人便退缩,长此以往,各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正能量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在一定程度上会有碍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
明人李贽倡导“童心说”,说人必须保持一颗童心,方为真人。何为童心?“最初一念之本心!” 李贽说。 为啥是“最初一念?”因为,最初一念的判断,往往是价值判断,是对善恶美丑的判断。比如,在大街上看到有老人摔倒了,我们的第一个反应肯定是:赶快过去把老人扶起来,看看身体有无大碍;看到有人落水,我们第一反应也是赶快救人。
然而,我们的第二、第三反应呢?或许会是这样:我上去救人,我会不会受到诬陷或伤害?我还是不管了吧?
在钱穆注解的《论语》中有一句话很是耐人寻味:“事有贵于刚决,多思转多私(指的是做事贵于果断坚决,想得太多了就变成为自己打算了)。”
孔子为啥反对三思而后行?因为三思过后,正义往往不行,行的,往往是私利。由此可见,这个世界之所以真善美丑“黑白分明”,印证了于军老师和学生甄进奇等在飞机上忘我救人,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也绝非“三思而行”能完成的善举。
“我当时只想赶快救人。”这是一句发自肺腑的,出于一种朴素的、本能的行为。勿以善小而不为。人不一定能够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