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报箱组组长赵磊 我们"红报箱"体验小组成员包括3人。8月4号到8号,我们先后来到《今晚报》第13发行站(河北区张兴庄)和第29分行站(南开六马路)进行体验和采访。 "红报箱"体验小组按照李台长的动员讲话和彭丹领队的部署,制定了"不走过场、同吃同干、深入体验、有所收获"的原则并严格遵守。我们的工作流程如下:清晨4点半左右出发,5点左右到达报站和师傅一起"等报、插报、分报、装报",5点半左右和师傅一起骑自行车(自备了折叠自行车或由报站提供)穿街过巷进小区,按照"红报箱"投递员的要求上楼投递,并在8点前将早报投递完毕,和师傅一起吃早饭后,一同回报站等待晚报的到来……晚间5:30左右收工。在三天的"红报箱"投递员生活中,我们遇上了两场雷阵雨,我们和师傅们一样,风雨无阻。 做"红报箱"投递员的几天里,本小组成员不仅体验到了师傅们工作的艰辛,更感受到了普通人在平凡岗位上做出的不平凡的贡献,他们对订户的高度责任心和对工作的敬业精神,已经成为本小组成员日后多出好稿、好节目的巨大动力。 几天的体验下来,我们和好几位师傅都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可能是出于好奇,也许是生活体验中必须了解的一个问题,我们十分关心送作为投递员,辛苦一个月下来能有多少收入呢? 据了解,目前"红报箱"的投递员基本属于"计件工",送一份《今晚报》可以拿到一毛一,送一份《渤海早报》可以拿到两毛四;而每位投递员所送报纸的数量是和自己所负责的区片大小有关,当然,还要看自己揽到订户有多少,订户的忠诚度和退订率是多少。另外,为了奖励尽职尽责、没有出现重大投诉事件的投递员,发行部门还会给每人300元的津贴。从我们在13发行站和29发行站的了解来看,既送早报也送晚报的师傅每月一般可以拿到2000元左右,最多的能拿到4000多元。 师傅们大多对于这样的收入表示满意,但却对"300元津贴"有一些意见。 我们的体验并不是机械式的体验,我们希望在体验的过程中,不仅能发现体验对象身上的闪光点,同时也希望反映他们的心声,帮他们解决一些问题。基于这样的考虑,记者开始详细了解这"300元津贴"为何让很多投递员不太满意呢?其实,大家并不是嫌津贴太少,那是怎么回事呢? 据了解,目前大多发行站对于300元的津贴如何发放基本上是"一碗水端平"--没有出现恶性投诉事件,就可以得到此项津贴。但师傅们说,有这样一个问题可能被发行部门忽略了:投递上楼,是"红报箱"对于订户的郑重承诺,而如今有越来越多的新型小区出现,这些小区物业管理严格,大多在住宅楼的一层安装了集中的报箱,投递员不需要也不被允许上楼投递。这样一来,新型小区的投递员和负责给老居民区的投递员,工作强度就出现了明显不同,但每月的津贴都是300元,所以,部分投递员觉得有失公平。他们建议,能否把岗位津贴的数额也分出档次,像我们三个人的师傅佟家忠,每天早报和晚报都算在内,要爬超过100层楼,按照每层楼3米来算,他一年要爬10万多米,工作六年来,他要爬74次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爬楼不爬楼都有一样的津贴,记者写了一篇《300元的津贴"贴"给谁》交给了《今晚报》发行部,相关负责人同意这样的建议,但表示具体操作之前还需要准确统计每个投递员工作的实际情况--到底投递员们的工作强度差异有多大。发行部门计划先在29站等三个发行站搞试点,细化津贴发放制度,如果条件成熟会考虑在全市范围的"红报箱"发行站推广执行。也正是由于我们向今晚报反映了投递员的心声,引起了他们对于电台这次活动的关注,派要闻部记者前来采访,并在头版用较大的篇幅以"炎炎夏日,天津电台记者体验360行"为题,进行了报道。 本小组成员认为,"生活大体验"是记者特别是生活广播记者必修的功课,只有深入生活,才能真正感知生活,写出的稿件才不会隔靴搔痒、雾里看花,"记者在基层"应该成为采、编、播人员的工作常态。总之,我们不仅要感谢电台的这项举措,更要感谢教会我们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红报箱"投递员师傅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