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小传 贺喜,针灸专家,国医大师贺普仁之子,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北京针灸贺氏三通法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去过中医院的人可能都会说,针灸科就是在穴位扎针。其实,在中医里,“针”和“灸”是两个概念,“灸”指的是艾灸。之所以“针”和“灸”常放在一起说,是因为在中医治疗上,二者本该结合使用,而不是各自为政。前不久,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专访时,国医大师贺普仁学术继承人贺喜大夫强调了这一观念。 走进贺普仁大师创办的“普仁明堂”中医门诊部,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浓浓的艾灸味道。在一楼,几个脑瘫患儿由母亲抱着,正在接受“快针”治疗。医生嘴里哄着孩子,手里的针快速地在患儿身上多个部位扎了几下,等孩子“哇”地哭出来,治疗已经结束了。走上二楼,艾灸烟雾缭绕,多个格子间里,或趴或躺着多位病人,有长痤疮、掉头发的皮肤科病人,有原发性震颤、失眠的神经科病人,还有月经失调的妇科病人,几乎涵盖了所有疾病分科。病人身上不同部位扎着毫针,有的还扣着一个燃艾灸的“盆”。贺喜大夫走到一个患关节积液的病人旁边,烧热手中特制的针具,在他关节周围的穴位迅速扎了几下,不一会儿,脓血流了出来。“这叫火针。”贺喜大夫解释说。 这个关节积液患者是一名京剧演员,常年练功以致关节患上了顽疾,在很多医院治疗效果不好,到普仁明堂接受几次针灸后明显好转。他说,当初慕名来到这里看病,源于一个同事的就医经历。5年前,大戏开演的前一天晚上,女主角突然嗓子出不来声了,她急坏了,紧急求助于贺喜大夫的父亲——贺普仁老先生。贺老诊断她患的是“喑痱证”。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贺老在病人的左右手各扎了一针,病人竟然奇迹般地出声了,第二天顺利完成了演出。其实,在贺家半个多世纪的行医岁月里,这类“针到病除”的例子不胜枚举。患者口碑相传,诊所总是门庭若市。 贺普仁大师自1948年开始中医临床工作,他潜心研究、博采众长,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创立了独特的“三通针灸技术学术体系”,以“病多气滞,法用三通,分调合施,治神在实”为核心学说,以微通、温通、强通三个方法为基本内容。微通,就是用细小的毫针治疗,手法轻微,一般用于扶正;温通,就是结合艾灸或火针,适用于虚证、寒证及多种顽症;强通,就是使用三棱针放血,有时也可配合拔罐,主要用于祛邪。以往,传统针灸只擅长治头痛、面瘫、中风后遗症、关节炎等几个病,贺老将多种方法综合应用,再加上穴位的配伍,手法的配合,将针灸可治疗的病种扩大到了内外妇儿五官皮科等诸多领域。目前,针灸也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贺氏针灸的学术继承人,贺喜认为,“针”和“灸”不能分家,必须“两条腿走路”。“现在很多中医针灸大夫只用针,不会灸,治疗效果是有欠缺的;而社会上涌现出的一些五花八门的灸法,又没有针的配合,顶多用于保健,远远起不到治病的效果。”所以,为了将贺普仁大师开创的针灸理论传承下去,贺喜坚持在工作之余开办学习班,用他的话说,“针灸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如何让它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是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研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