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机构设置 政策解读 双创学习 科技创新 健康双创 视频图片 产业联盟 健康商城 商学院
  • 手机版
  • 38-365365 > 创业论坛 > 创业交流 >

    中国需要更多技术工人还是大学生?

    2017-04-13 10:37 北京青年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将高等教育建设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高等教育的规模和质量在逐年提升。1999年,中央政府承诺将迅速扩大高等教育覆盖面,到2010年高校招生率由9%扩大到15%。根据教育部2016年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以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为例,在1949年,全国有大学生11.7万;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全国有86.7万大学生;而到2015年,中国大学生在校人数达到3700万。与新中国成立时相比,高等教育的规模增长超过310倍。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例,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为0.26%,决定改革开放的1978年为1.55%,2015年为40%。与新中国成立时相比,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增长超过150倍。

    在此背景之下,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也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多个一、二线城市中的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诸如“0起薪就业”,“大学工人下一线炼钢”,“名牌大学生卖肉”等案例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劳动力市场对持有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或者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劳动者却有着强劲的需求,劳动力市场上大学生“就业难”以及大学生不如技术工人吃香,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

    劳动力市场上出现大学生不如技工吃香的现状,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对于大学生而言,1999年高校扩张政策开始施行,曾经一度是“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此时数量开始迅速增长,招生口径的扩张使得生源质量不可避免地出现下降,“大学生”这个称号身上笼罩的光环逐渐消散。同时,受制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高校的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未能完全契合,部分高校授课质量也低于社会期望,因此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大学生不能够立刻适应行业需求,难以匹配到合适的岗位。再有,社会对于这一代年轻人有着一些固有的看法,认为这一代年轻人大都有独生子女身上自私叛逆、眼高手低、吃不了苦的特点等等。而与此同时,随着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职业技术学校的技术工人数量开始下降,社会需求的缺口开始扩大。同时职业技术工人往往有着更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能够立刻参与生产活动创造价值,并且还有吃苦耐劳的良好口碑,加之其本身对于工资期望比较低,因而备受当前劳动力市场的追捧。在此情况之下,有人认为大学生数量已经过剩,而技术工人则数量不足,因此当前的社会需要做的是扩展职业技术培训规模,培养更多的技术工人。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首先,中国的人力资本在存量上并没有优势,截至2014年,中国高学历劳动力占比不到5%,而日本劳动者中高学历劳动力占比40%,美国则更是超过了60%。因此,从当前的劳动力结构和高学历劳动力存量上看,中国不仅没有过剩,反而和发达经济体有着十分悬殊的差距,提升高学历劳动者比重的步伐不应放缓。

    第二,目前中国需要培养技工,但不会需求很多。美国现在有1.5亿劳动力,但在制造业中仅有1300万左右的就业。当前中国在制造业中的就业人口已经是历史的顶峰,未来中国制造业主要依赖每个工人创造的产值增加。而随着科技的加速进步,生产技术更新换代加速,中国在产业结构变化剧烈的时代,需要做的是让劳动力变得更有知识有文化,更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在未来的产业变化中不断地进行学习,以便能够应对变化,提高生产率。而这恰巧是大学教育培养的专长所在。所以当前应当加大对大学生的培养力度,使其能够与中国当前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程匹配,而非扩张技术工人的规模。

    第三,社会上存在着对这一代独生子女的偏见。事实上,这一代独生子女得到了来自家庭更多的教育投入,整体上受到了更好的教育,具有更好的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根据现有微观数据测算,教育对社会的参与度,对美好价值的卫护,对良好人格的形成,对减少暴力和犯罪等等都有着诸多的正向影响,这些素养能够直接反映在生产和生活中,成为社会的正外部性。

    总体而言,更多的大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能够与当前中国不断推进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相匹配,同时高素质的大学生对于社会有着正的外部性,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当前中国需要的是更多的大学生。青少年时代是进行教育、提高人力资本最重要的时期。每一个年轻人都很珍贵,政府应当加大投入和补贴,提高教育质量,改善人力资本,更好的服务于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责任编辑:李艳芳
          中国双创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公共服务重点网站。本网站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创新创业发展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双创”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电话:0086-01-53684885

    传真:0086-10-63343583

    媒体合作:0086-10-53397606

    品牌活动合作:0086-10-53397606

    广告合作:0086-10-63343583

    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协议 | 发展规划 | 常见问题 | 合作洽谈 | 网站声明 | 广告报价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5-2016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040089号-13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89号中国外文大厦B座6层  邮编100089 联系电话:010—53684885 电子邮箱:ceic1010@chian.org.cn